牛年伊始,由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视综合频道、央视创造传媒和中国国家话剧院联合制作的大型文化节目《典籍里的中国》以典籍为舟,带领观众畅游上下五千年文明史,令“上古”典籍成为新晋“网红”。
节目开播以来,众多网友在B站、抖音、微博、知乎、小红书等新媒体平台当起了“自来水”,两期节目拿下全网热搜超60个,视频播放量超2.5亿,节目相关话题阅读量超11亿,豆瓣开分9.4分。
3月16日中午,《典籍里的中国》总导演卢小波、左兴(兼总编剧),“当代读书人”撒贝宁,总编剧张昆鹏做客中央广播电视总台CMG云创论坛,与主持人张蕾一起在央视频直播间和“典迷”畅聊了两个小时。此次论坛直播观看人次达11.4万,创下了央视频当天论坛类直播点击量新高,有网友看得又笑又泪:“神仙节目你慢慢拍,我们愿意等!”
科学论证的严密选书系统
有网友盛赞:“一次回眸,一次握手,这个节目就成了”。
这两个“高光时刻”,代表了节目的情感爆点和精神燃点。论坛主持人张蕾认为,创作《典籍里的中国》是个啃“硬骨头”的过程,但节目赋予了“硬骨头”以血肉,进而有了感人至深、穿透人心的力量。
将书的思想‘人格化’,让典籍有情感、有温度
在探索和塑造节目模式的过程中,主创团队发动集思广益的创新机制,号召大家积极提案,在反复的碰撞、论证和磨合中,逐步确立起了“一部典籍、一个人物、一个主题”的“三个一”方法论。左兴表示:“导演们积极上报方案,出现了很多振奋人心的创意,比如导演时冉提出可不可以做书的流转故事?这让我们看到了讲故事的可能性,在进一步的探讨中,我们想到了将书的思想‘人格化’,把典籍变成有情感的、有温度的。”
一季节目,每期一部典籍。谈及典籍的选择标准,卢小波表示重点就在一个“典”字,“节目聚焦的典籍必须代表着规范和标准,能够照亮过去,也能照亮未来。比如《尚书》是‘政书之祖,史书之源’,《天工开物》是中国农业和手工业的百科全书,接下来的《史记》《孙子兵法》《本草纲目》《论语》……都是在朝着中华文化的最深处探寻。”
左兴补充道:“在最早的时候,我们有一个非常严密的选书系统,这中间有一套科学的遴选、论证、把关、上报的过程,这个系统会逐渐综合各方的意见和评判,除了总台从领导到一线的工作者,还包括历史研究所、社会界学者、传播界学者等等。虽然我们走了一段漫长的路,但这给我们奠定了无比坚实的基础。”
“一部书一个人一个故事”,“爆款”文化节目的创作方法论
另一大参考标准,是能否“古为今用”。《尚书》重点选取的是“民本思想”,并透过伏生一家舍命护书的故事传递坚守中的伟大;《天工开物》主要体现的是“农本思想”,同时表达了“此书于功名进取毫不相关也”的时代思辨,并弘扬了开拓创新、利益家国的科学家精神。
身临其境的真情流露
节目中,撒贝宁以“当代读书人”的身份踏入历史长河寻访先贤,总导演和总编剧一致认为撒贝宁是这个“懂电视、爱读书、有文化、会演戏”的角色“第一人选”。在撒贝宁眼中,“当代读书人”的本体还是电视媒体人,“他的功能是带着观众的好奇进行跨时空的采访,只不过这一切是融入在了戏剧情节里的。”
与专业演员对戏,撒贝宁坦承自己忐忑、焦虑,“和倪大红老师的第一个镜头,我喊‘先生’,他抬头看我,那个眼神太有力量了,我本能地想要闪躲,但是我咬着牙盯着他看,就像遇到一个武林高手,浑身哆嗦也要顶下来。”
最好的表演技术是情感
录制以来,撒贝宁多次在舞台上流泪,有网友夸赞他演技好,他却告诉大家:“当优秀的演员装扮之后站在你面前,你就觉得他们活过来了。一旦进入那个情境,你会忘掉自己在表演,你面对的是厚重的典籍,面对的是伟大的人物,你就像活在那个时代,一切都太震撼了!”
值得一提的是,《尚书》中给伏生看手机的创意、《天工开物》中“古有《天工开物》,今人继往开来”的金句,都是撒贝宁提出来的。而这,都源于他的有感而发。
通过‘源于生活,高于生活’的创作方式圆梦
总编剧张昆鹏表示:“回到过去,是求问古人;带到现代,是告慰先贤。虽然穿越在现实中是不可能实现的,但能见如斯盛世,先贤一定无比欣慰。我们通过‘源于生活,高于生活’的创作方式,也是圆了他们的一个梦。”
爱抠细节的创作团队
《典籍里的中国》开播以来,不少年轻观众很细致地将节目知识点做笔记,或是誊抄台词,更不乏将节目二刷、三刷仍觉爱不释手的。但两期中间隔了差不多一个月,如此慢的更新速度,观众着实有点“煎熬”。
看过本期CMG云创论坛后,大家终于找到了原因——他们先要通过学习“把书读厚”,而后通过创新“把书做薄”,剧本实在太难写了。“穿越千年”的时间线需要和历史学家、古文专家反复切磋、打磨,连大年三十的晚上都还在找专家把关,大年初一播出当天仍在机房抠细节。高强度的创作压力令主创笑称“发量出现了肉眼可见的变化”。
细节的打磨铸就精品
四位主创分享的数据令人咋舌:《典籍里的中国》整个制作团队六百余人,每本书都组建专项导演组,11个导演组,前期筹备长达一年,每本书都整理了几百万字的资料,仅《尚书》就查询了68本相关书籍和上千篇论文;节目共邀请了65位相关专家,中国历史研究院、国家图书馆的相关专家从开始就投入策划,还有把相关典籍“读了一辈子”的权威学者参与创作;已有的剧本中,少的改了30多稿,多的改了50多稿;录制一期节目需要十多天,彩排四五天,录制四五天,访谈一天,每天录制时长达十几个小时;后期制作也是精益求精,在第一期《尚书》播出前15天,成片推倒重来,重新剪辑了一版。
撒贝宁:这是我成长最多的节目
卢小波说:“我们一直被催更,但整个的创作过程确实很难,我们非常敬畏,非常虔诚,不敢马虎地拿给大家。”
左兴本次同时兼任了总导演和总编剧的工作,他说:“《典籍里的中国》也是我第一次介入到剧本的创作,感觉非常奇妙,我们能够从剧本开始进行舞台的架构。在不眠不休的创作之后,当舞台灯光打开的那一刻,你认准的、你担忧的、你兴奋的、你忐忑的,都有了一个见证。我们在集体的保驾护航下,形成了一套解决问题、实现想法的路径。当然,也离不开热爱节目的‘典迷’们的支持,大家的肯定加强了我们接下来创新的信心,对我们的指正也将激励我们不断改进,做得更好。在这条艰难的攀爬路上,我们并不孤单!”
护书传书的“当代伏生”
两位总导演卢小波和左兴分别用首期《尚书》中“伏生”的两句话,表达了一线创作者的使命意识:第一句是“书难懂,所以要讲”;第二句是“书的好处,我说给你听”。对此,论坛主持人张蕾做了一个贴切的类比——伏生是两千多年前护书、讲书、传书的人,《典籍里的中国》就是“当代伏生”,任重而道远。
融媒体时代,《典籍里的中国》这样做
正如中宣部副部长、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台长兼总编辑慎海雄在《我们为什么要策划 典籍里的中国 》 一文中所说:“典籍,正是中华文化永不枯竭的源头活水,是永远给中华儿女以精神滋养、提醒我们不断进行精神反刍的范本”,“我们坚信,典籍是国之瑰宝,不能只是‘活’在藏书馆、‘活’在学者的论著中,还应该‘活’在年轻人心中。”
典籍浩如烟海,这档节目因为知识含量太高,连“北大还行”的“凡尔撒”都表示不敢自诩“读书人”,而是在直播间里改称“读过书的人”。
大家都知道“央视Boys”,殊不知《典籍里的中国》背后藏着一个从2015年起搭档了六年的“央视F4”。从《挑战不可能》《欢乐中国人》,到《故事里的中国》《中央广播电视总台2019主持人大赛》,再到《典籍里的中国》,卢小波、左兴、撒贝宁、张昆鹏堪称黄金搭档,“幕后F4”于网友的呼声中在直播间就地“出道”。
典籍是古老的,但节目的方向是朝着未来的
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康震对《典籍里的中国》所掀起的“典籍热”,以及总台文化节目在近年来的积极创新感受颇深。他在接受连线访谈时表示:“典籍是古老的,但节目的方向是朝着未来的,它以现代人的视角不断向古圣先贤发问,让我们从古老的典籍中汲取前进的力量;同时,当先贤穿越到现代看到我们的努力和成就,我们又能感受到文化给予我们的幸福感。在我看来,总台文化节目的发展是一个不断探索的过程、不断创新的过程、不断追求优秀文化和普通大众结合的过程,这就是国家媒体、旗舰平台该有的引领。”
《典籍里的中国》把古代典籍变成了可视化、故事化的作品。节目面向着典籍的蓝海,以创新之举,树起了文化节目的新标杆。每一个传承典籍的人,都像是守灯的人。《典籍里的中国》为我们营造了一个挑灯夜读的浓郁氛围,让我们能够静下心来翻开典籍,与历史对谈,和先贤交心。而节目刷屏的背后,是立足中华优秀文化,从电视表达优势出发,综合运用创新科技手段,打破时空间隔引发共鸣。
“知之者不如好之者,好之者不如乐之者。”其实传统远比我们想象的要厚重,而观众也比我们想象得要深沉。《典籍里的中国》是我们探索传统典籍当代化传播的一次有益尝试,但绝不是唯一的一次!创新之路不会停止,未来值得我们期待!
央视频直播回看
扫描下方二维码